返回上一页
  • 江苏省传统村落踏察——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
    浏览次数:3684

    设计单位:

    项目概况:

    村落概况
    九里村隶属于丹阳市延陵镇,地处茅山老区,从春秋时期季子安葬于此开始形成,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因距古延陵县九华里而得名。村落与春秋时期吴国名人季札密切相关,是古吴文化的发祥地。村内有驰名中外的“江南第一庙迹”季子庙,另存有季河桥、沸井等多处文物古迹,也流传着“季子三让王位”、“季子挂剑”等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随着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需求,2007年在香草河南畔建成九里新村。
     
    发展历程
    九里村历史悠久,是一座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古村。原先这一片地区为湖泊,称“万顷洋”,万顷洋退去后形成万顷洋滩地,又称“万顷圩”。村民开始在此处定居,但村庄规模很小。原先沉积在湖泊内的动植物由于物理化学的作用产生气体,在水中冒泡,季子看到这片长冒着泡泡的水域,认为这些水泡是“龙吐气”,此地为龙地,因此选择此地作为死后安葬地。季子死后,后人将其安葬于此,季子的第四个儿子在此定居守墓,吴氏宗族成为九里村重要的一支宗族在此繁衍。季子后代在季子墓修建了季子祠,后改称季子庙。抗战时,季子庙损毁后,村庄逐渐萧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九里村重新发展,随着马山门路的修建,公路运输条件便利,马山门路两侧商业兴起,逐步取代类十字型商业街。1999年,九里村村委会开始重建季子庙。2007年后,因九里景区建设需求,村庄确定拆迁。
     
    因季子庙而兴,也因季子庙而败,经历了起源——发展——繁荣——重创——萧条——再发展——搬迁的发展过程,现今的九里村与市重点建设工程九里风景区合二为一。
     
    空间格局
     
    (1)环境演变
    古时九里村四面皆水,万顷洋自西北环绕季子庙;西侧为通济河,南侧为香草河,二条河道形成大运河的支线河道网络之一,为九里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随着历史变迁,万顷洋逐步向北退缩,形成农田和大大小小的水塘,香草河等河道的水陆运输功能逐步降低,转向灌溉、泄洪等功能。60年代,村落北侧开凿了朝阳河,用于农田灌溉。1972 年,香草河拓浚,裁弯取直,原有老香草河变为季河桥两侧大塘。
     
     
    (2)格局演变
    九里村以季子庙为中心形成十字街,两侧商业兴盛,店铺林立,人流如织,一度成为丹阳西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后季子庙毁,村庄向东侧马山门路拓展,两侧商业兴起,逐步取代类十字型商业街;2007年后,因九里景区建设需求,村庄确定拆迁,现老村已基本荒废。
     
     
    (3)传统街巷
    九里季子庙每到祭祀的时候游人如织,因此在季子庙周边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的类十字型商业街,为季子庙商业服务配套。历史街巷两侧多为一层青砖坡屋顶传统民居,现状南街、东-西街路面铺装保留原有特色,路面宽约2.5-3米,中央部分系用长约1米、宽约0.3米的古青石板铺成,两侧为青砖铺设。古青石板据说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年间保留至今,多数古青石板上印有深深的独轮车车辙痕,印记清晰,显示其久远的历史。现状南街两侧传统建筑已经拆除,现状为草坪;东-西街只保留有街巷北侧的传统建筑。
     
     
    建筑特色
    (1)传统风貌建筑
    九里村虽历史悠久,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战火的损毁、大量民居修整、拆毁和重建,古村的传统风貌破坏严重。
    九里村现存最早的民居形制是联排式,建筑共用山墙,属于典型的“硬山顶、青砖墙”风格民居。屋顶以小青瓦面,人字硬山为特征,墙体青砖砌筑,清水墙面,门窗尺度小巧,墙面雕饰,墙设孔洞,雕饰精美,但由于战乱、文革等影响,传统建筑留存不多。现存民国建筑高度为3.3-4.3 米,20世纪50年代后建筑高度约3.8-6米。
     
     
    (2)重要建筑及遗存
    九里村现有文物古迹5处,其中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延陵季子墓碑”和“季河桥”;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为“沸井”、“功德碑”和“无字碑”。
    季子庙——原称季子祠,后改称季子庙,经历朝历代多次修建、改造和扩大,到明代时规模最为宏大,直至1939年抗日战争中烧毁。现存季子庙为1999年新建而成,庙内两侧廊现摆放有遗留石刻。
     
    九里季子庙重建后,昔日九里庙会的盛况又重现于世。近年,又新建慈航殿,吸引了许多江、浙、皖、沪等地香客前来祭祀凭吊“嘉贤大帝”和“慈航道人”。
     
     
    延陵季子墓碑——又称“十字碑”,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是孔子为季子墓亲笔题写,故墓碑又称“孔碑”或“十字孔碑”。碑高2.34 米,宽1.06 米,厚0.12 米。碑文共十字:“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碑文始有10 字)。石碑背面刻有碑文《改修吴延陵君子之墓》,艺术价值评价甚高。
     
    九里村延陵季子墓碑季河桥——又名奈何桥,是季子庙前季河一座石拱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建于元至正三年,乃昌国寺僧人投资于1343 年所建,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历经数百年,桥身毫无损坏,桥堍石板上还深深的车辙。桥身的两边各嵌有两个石兽头像,似龙非龙,似狮非狮,似人非人。
     
     
    沸井——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沸井涌泉景观有1600年以上历史,在南朝初期已成为季子庙的重要景观。现存的六口古井各相距尺许,井水三清三浊,三口清井井水清澈透明,三口浊井井水一个呈淡黄色,一个呈黑色,另一个呈淡褐色。井水口味各异,乡民们称沸井塘为“龙潭”、“沸潭”。
     
     
    功德碑——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季子庙前殿保存有一块清道光年间的“功德碑”。这块已经破碎再拼拢来的石碑上,刻着丹阳、丹徒、金坛三县民众捐款修建季子庙的姓名和捐款额,因九里铺地处丹阳、丹徒、金坛三县交界,三县民众不忘季子先德,共同缅怀先贤,集资修庙。
     
     
    无字碑——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无字碑,又名“阴阳碑”。相传很久以前,在季子庙旁出现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此碑高大厚实,青里渗白,似明镜一般闪亮,光泽耀眼,碑面上没有字迹。据说此碑能为民间祛邪禳火,更为奇特的是,前来碑前哭灵的人在最为伤心时亦能看见已故亲人的亡灵。这在当时广为流传。百姓们闻此都慕名前来祈祷、哭灵,并将此碑称为“阴阳碑”。因此,阴阳碑便名闻天下,代代相传。
     
     
    重要人物
    九里村与春秋时期吴国名人季札密切相关。季子,名札,公元前588年—公元前50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春秋晚期政治家。季札,封于延陵,后又封州来。季札在延陵生活四十年,卒后的第二年便在他的墓地建了祠庙,以供吴氏后人祭祀和供奉。
    季子是吴姓血源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季子后裔繁衍发达,今吴姓各族脉,大多出自季札之后,故有“吴氏之先,始于后稷,肇于泰伯,传于季札”和“望出延陵”之说。
     
     
    传统民俗
    (1)民俗文化
    九里村有历史悠久的季子文化与道教文化、民间文化,季子文化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里季子庙会”为代表。九里季子庙会亦称嘉贤庙会,是江南最古老的庙会之一。季子庙常年有僧道供奉香火,庙会以吴季子祭日(农历四月十三)为主要庙集。九里庙会与茅山道观形成的“上茅山、回九里”的传统习俗,旨在上茅山求功,回九里修德而功德圆满。
    村庄也流传着“季子挂剑”、“九里拆犁墩”和“季子外传”三个关于季子事迹的传说。
     
     
    (2)美食文化
    延陵鸭饺创制于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鸭块酷似雪白的饺子而得名。数百年来,经对鸭饺的烹制方法不断改进,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2006年12月,九里村被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核定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 年08 月,九里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体而言,九里村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几经兴衰,老村基本保留了早期传统格局,传统建筑风格明显,村落历史价值高。“季子三让王位”、“季子挂剑”等动人故事更为九里村增添了一分文化底蕴。资料来源:《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乡愁》。

    相关设计师
    给我留言 | 作品点评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