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甪里
    浏览次数:3307

    设计单位:

    项目概况:

    村落概况
    衙甪里村位于金庭镇最西侧,甪里是衙甪里村最古老的一个移民自然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得名。村落总面积近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940人。
    村落始建于隋末唐初,村中心有一条郑泾港,开凿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曾为江苏、浙江两省治安防护的界河。长期以来水运发达,两岸商铺林立。民国时期甪里古村为西山最繁荣的村落之一。
     
    空间格局

    村落选址

    甪里选址在平龙山、石屋顶两山之间的平地上,村南村北均为太湖。郑泾港由南至北从村落中间穿过,且南北两端均与太湖都相通,可谓既得山势又得水利。
    村落沿河线性生长,呈组团发展,各组团之间较为分散,由村内主要道路连接。内部街巷沿山水之势而形成,空间多变,成为了村内的主要结构空间。
    总体来看,甪里具有较为独特的空间形态与格局,“湖”“山”“港”“村”浑然一体,和谐共存。

    聚落演变

    甪里始建于隋末唐初,是宋南渡时北方大世族荥阳郑氏一支南迁之地。清末以前为甪里巡检司驻地。村中心有一条南北向两端通太湖的串心商港—郑泾港,郑泾港开凿于隋唐时期,因唐朝时郑氏定居于此而得名,明清时期曾为江苏、浙江两省治安防护的界河,港西防护属浙江省。村落长期以来水运发达,两岸商铺林立,民国 19 年至 26 年(1930-1937年),锡湖班(无锡-湖州)轮船在甪里码头停靠,西山去无锡、湖州两地的客人多至甪里登船,使得甪里村在民国时期成为西山最繁荣的村落之一。90年代以后,随着郑泾港水运的衰落,甪里村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建筑遗存

    传统民居特色

    甪里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集中于郑泾港两侧,多建于清代,呈现“古风古貌,粉墙黛瓦”的建筑风貌,整体形式、尺度、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持了江南地区的传统。
    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为单进一堂两厢或多进院落式布局。其平面一般由照墙、门厅、大厅、楼厅沿中轴线布局。受用地限制,传统建筑体量一般都不大,立面尺度较为紧凑。山墙以青砖和抹灰为主,门多为连续木质门板和独立石库门,内部厅堂用木花格门窗,窗整体样式丰富,较大规模民居厅室多用木格花窗。屋顶以硬山顶为主,屋脊多用砖瓦叠砌,做纹头脊柱或哺鸡脊,屋面多为小青瓦。

    文保建筑

    村落现存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禹王庙。禹王庙历史悠久,始建无考,但远在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已有重修的文字记载。1400多年来,屡毁屡建,历经风雨沧桑,历史上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清嘉庆十四年(1804年),殿壁嵌有重修碑记一块。禹王庙有大殿三间,楠木梁柱,高10米,单檐歇山式,四只戗角,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历史遗存

    古港口古码头古桥

    郑泾港建于隋朝末年,长×宽×高为1500×10×3米,两岸黄石驳砌,南北有古码头,保存完好。
    官船港口码头建于隋末北魏,长70米,高2米余,宽3.4米,用120块重1.5吨花岗石建成。
    甪里现存古桥3座,都在郑泾港上,分别为永宁桥、南星桥以及香花桥。永宁桥建于宋朝,长4米,宽0.5米,厚0.25米,花岗石7块(连护栏),清代进行过整体修护。南星桥建于宋朝,青石质双曲拱桥,2014 年进行了整体修复。香花桥建于宋朝,青石质拱桥,体量较小。

    古牌楼古井古树名木

    甪里现存古牌楼3座,分别为御史牌楼、绣衣坊、文昌阁。御史牌楼建于明万历3年,存二巨型花岗石石柱。绣衣坊建于明万历3年,存一石柱。文昌阁建于明万历,原有砖塔一座配套。
    村落现存古井3口,分别为香花桥古井、巢园古井、缸井。香花桥古井为历史遗迹长寿寺仅存的构筑物。巢园古井保存情况良好。缸井建于清朝,历史悠久,现仍在使用,建造工艺特殊。
    村落留有古树名木2棵,分别为古香樟、古银杏。古香樟位于原郑家词堂,有500年树龄。古银杏有500年树龄。

    古寺山岭

    长寿寺建于唐天祐二年,苏州刺史曹洼奏建。明洪武初归并上方寺。“文革”时废,尚存清建僧房数间。
    游赏岭建于明万历,甪里东边山腰,李根源字石刻不存,只余天然大石材一块,视野开阔,景观极佳。
    传统民俗

    民俗文化

    甪里居民以渔民为主,常年在水上生活,形成了以水为重的渔文化,渔民的婚丧嫁娶和造船都有着其独特的风俗。同时渔民生活在风口浪尖,往往祈求神明保佑,形成敬神风俗。每逢重要节气和渔船开捕,居民都会到庙前烧香祭神,求平安和丰收。

    传统工艺

    洞庭西山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中,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独特的制作工艺,即“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是中国卷曲型茶传统手工制作的杰出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重要的文化价值、高雅的工艺鉴赏价值、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甪里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3月被命名为“江苏省传统村落”。总体而言,甪里的选址和布局能够较好的体现我国传统规划布局理论,山水相依的格局也形成了江南传统水乡的良好风貌。村内的传统民居和历史遗存颇具艺术价值,同时,悠久的传统民俗也较好的展现了村落的特色。此外,随着甪里周围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交通通达性的提高,通过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品质,延续原有乡野生活形态,以太湖生态基底和村落观光农业为旅游资源,甪里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资料来源:《金庭镇衙甪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供稿人:袁晓霄、丁蕾、汪涛
     

    相关设计师
    给我留言 | 作品点评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