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杨湾
    浏览次数:3535

    设计单位:

    项目概况:

    村落概况
    杨湾村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西南部,北倚山峦,满目葱郁,南枕烟波浩渺的太湖,青山绿水相拥,使杨湾在妩媚中多了一份雄奇,在清秀的意景中充满着诗意。村落现有1145户,3664人。
    “水泛具区留禹迹,地连南越见胥潮。”杨湾村是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境内屯湾始于吴越春秋,村名就因吴国屯兵而得名。历史上由于有较多外来人口涌入,故杨湾村氏族较多,有张、周、陆、叶、朱、杨、翁、姜、施、居、金、王等,这与村庄便捷的交通和较大的人口流动性相关。
     
    空间格局

    选址格局

    杨湾村依太湖而建,东与双湾村交界,南与太湖、三山岛相望,西临太湖、遥望西山岛,北与陆巷古村交界,与周边山水环境整体呈现“扶山、扼水”的空间格局。
    杨湾村一直是东山西南部的主要商埠和水运码头,境内港河交错,河道纵横,水运发达。村庄形态狭长,沿着贯通村落的L形主街布局,主街两侧连接支巷,民居沿着主街及支巷布置。
    杨湾村空间格局十分完整,古村内规划布局合理有序,各个功能区发挥着它们特有的作用,有理想的人居环境。
     

    聚落演变

    宋以前——原始聚落。宋以前,杨湾村是人口稀少的原始聚落,村庄位于山野之处,交通闭塞,因此人口数量较少并且散布,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村庄聚落。直到唐朝末期,村庄建成胥王庙,周边开始有人口聚集。
    宋元——人口聚居,村庄成形。南宋时期,中原地区人口因战争南迁,部分人口在杨湾村居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村庄。随着道路的修建,人口增多,村落形成较大的空间规模,伴随水运的发展产生了商业交易行为。到了元代,杨湾村码头周边的商业规模逐步扩大,村庄的功能也得以完善。宋朝到元朝是杨湾村村庄的形成阶段,村庄的整体格局得以奠定。
    明清——商业持续发展,村内出现了成体系的商业街道。到了明清时期,杨湾村内的各种产品销往外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业集散。村内的商业店铺由主街向巷内延伸,形成繁荣热闹的商业场景。
    民国——人口激增,村庄规模扩大。随着近千年的发展,村庄的空间形态开始确定,发展趋于缓慢。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部分外来人口开始进入村落避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村庄的规模。
    改革开放前——车行道路开通,商业重心转移。建国初期,村内建成了方便车辆通行的环山公路,村落内古街周边的商铺开始外向发展,迁移到环山公路的两侧,同时水运功能逐渐削弱,码头也开始衰落。
    改革开放后至今——古街衰退,村庄规模进一步扩大。环山公路周边的建成区开始发展,村庄的规模扩大,村内商业完全衰退,外围形成新的商业街市。近年来由于旅游的兴起,古村的商业功能又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传统街巷

    杨湾古街,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1461米,两旁民居林立,高墙四起,古朴而恬静。窄窄的街面中央拱起,两侧下沉,排列着一条条整齐的青石咬口,路面均以小青砖侧砌铺设,并铺有不同花纹。杨湾古街连接着朱家巷、居巷、六扇巷等28条街巷,是杨湾至陆巷的主要通道。古街曲径通幽,呈自然曲折的形态,沿街明清建筑依街而建,店铺、更楼、水潭、古桥、古树等空间要素融入其间,独具风韵,素有“明清一条街”之美称。
    建筑遗存

    传统民居特色

    村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保护完好的明清古村之一,境内现保存有29638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形成了以1.5公里长的杨湾古街为中心区域并向左右两侧幅射的历史街区。
    按照建筑规模,村落的民居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民居建筑,其建筑规模与各家各户的地位和经济实力紧密相连。大型民居建筑平面布局一般以轴线为准绳,主体部分从外到内依次设置门厅、茶厅、堂楼,两侧通常设置书房、花厅,每进建筑之间都有天井分隔。小型民居格局一般为二进,卧室带有厢房。条件较好的人家建有院墙,格局为三进,自南向北分别设置门厅、圆堂和楼厅,每一进房间都由天井分隔。
     
    杨湾村传统民居以木构架承重,墙体多为石墙或砖墙,砌筑方法多样。屋面采用“小式”做法,较为朴实简洁,通常采用硬山顶,铺设灰色板瓦。石库门常见于普通民居外门,在东山地区常在石库门上做门罩,配浅浮雕,起装饰兼具遮雨保护木门的作用,后逐渐向门楼演变。建筑雕刻以砖雕、木雕、石雕、堆塑四种为主,常常内繁外简,形成东山独有的建筑特色。
     

       文保建筑

    村落现存轩辕宫、明善堂、怀荫堂等3处全国文保单位,崇本堂、锦星堂、久大堂、纯德堂等4处市级文保单位,以及57处控保单位。
    (1)轩辕宫
    轩辕宫建于元代,正殿雄居山垣,面迎太湖面宽三间达13.74米,进深三间达11.48米,殿作单檐歇山式,吻兽脊及屋角反翘,颇为秀丽,系南方庙宇做法,正殿进深九椽自地面至屋脊高10多米,采用“断梁”殿的形式,颇具匠心,极为罕见。
    (2)明善堂
    明善堂临街而筑,整座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大厅面阔三间,前轩后廊。屋架上的斗拱、轩梁、梁垫等均加饰木雕,雕工细琢,大厅前的雕花门楼和大院四周屋檐下的清水砖雕雕刻得形象逼真,是一座集建筑艺术,砖、石、木雕技艺为一体的艺术厅堂。
     
    (3)怀荫堂
    怀荫堂建于明代晚期,内有将军门、皮条脊门楼、雀宿檐等三宝。怀荫堂虽规模不大,但房屋布局、结构均十分合理。楼屋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是怀荫堂的精华,楼下出檐较深,很有特色,体现了明代中期建筑风格。
     
    (4)纯德堂
    纯德堂规模宏大,分东、中、西三路并与备弄相通,东路有花厅、书房,中路有轿厅、大厅、住楼,西路有书楼,该堂内脊梁施彩绘,住楼前院正墙正中设砖雕门楼。营造精良,是东山地区晚清时期群体建筑的优秀代表作。
    传统民俗

    民俗文化

    杨湾村文化源远流长,传统风俗习惯流传至今依然为村民们所重视,例如出台阁表演,正月十五“接财神”,正月里的“猛将会”,六月猛将菩萨赏花会,以及东山婚俗等。尽管村内民居延续苏州传统的高墙窄巷,但仍旧有宽敞街道与集会场所,使这些风俗传统得以在村落内实现。

    传统工艺

    碧螺春,是产自洞庭东山的吴中名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多次获国际博览会奖项的名贵茶种。杨湾村也在碧螺春原产地保护范围之内。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于2009年6月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湾村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0年3月被列入“江苏省传统村落”,是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游赏线路——烟波古渡主题游线的重要节点。杨湾村是传统村落生活空间的缩影,其景观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历史积淀深厚。村内空间格局较为完整,传统建筑特色突出,文保单位众多,它们似一颗颗天女洒落的星辰,连袂着古村的小桥、幽巷、粉墙黛瓦、重脊高檐,仿佛在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杨湾昔日的繁华。
     
     
    资料来源:《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传统村落申报材料》、《苏州市东山镇杨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苏南水乡地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东山镇杨湾古村落景观与保护研究》、《历史名村:杨湾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乡愁的记忆——江苏村落遗产特色和价值研究》。

    相关设计师
    给我留言 | 作品点评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