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迁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龙头工程,现已累计开工建设项目243个,33个项目入围省级示范创建项目名单。现今宿迁的乡村大地,一个个新型农村社区或古朴、或雅致、或舒朗,古树荷塘和农房庭院交织错落,田园乡愁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产业旺、环境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现实画卷。在工作过程中,宿迁市坚持建管并重,着眼于“社区”的长效治理和“人”的全面发展,用心写好“后半篇文章”,让农民群众不但“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坐标系”。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实现“治理有效”的根本保证,让党旗在新型农村社区高高飘扬。健全组织新模式,建设全国、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全面推行“一委两站五岗”(社区党委+党建工作站、文明实践站+便民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优居、网格治理、富民增收等专职岗)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打通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优选基层新班子,进一步选优配强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全市新型农村社区“一把手”“两委”平均年龄分别为39.6岁、37.5岁,较全市平均分别低3.1岁、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69.4%,较全市平均高5.9个百分点,有效提升了社区干部的“年轻指数”和“学历指数”。激发队伍新活力,构建社区党组织书记编制化的职业发展体系,建立定人、定岗、定责和进退有专用机制、评价有专项标准、晋升有专属通道、待遇有专门保障的“三定四专”机制,让村干部报酬从“次收入”变为“主收入”,干事创业有劲头有奔头、在岗位在状态。
二是引导群众自治,奏好“大合唱”。积极探索村民自治、善治体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使社区治理更有温度。“小阵地”整合“大平台”,统筹规划治理服务阵地的整合建设与集成使用,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原点,积极延伸辐射社区各阵地触角,打造集办事、娱乐、养老、电商、快递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理事会等公共服务全面整合。“小积分”撬动“大治理”,村民自治积分制管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让社区治理由干部“独角戏”变成干部群众“大合唱”。如泗阳县卢集镇成子湖新型农村社区围绕“办法、清单、流程、奖励”四个要素,两个月内开放兑换价值2.2万元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有效调动了村民主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小志愿”助力“大服务”,建立“红白理事堂”、百姓大食堂、免费爱心餐、“四点半课堂”等载体和制度,营造关爱弱势、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民生小事折射出为民情怀。如宿豫区新庄镇振友新型社区爱心食堂就餐老人80多位,社区干部还开展志愿送餐活动,保证腿脚不便的老人按时吃上热乎饭。
三是健全治理机制,画好“同心圆”。不断健全治理体系,以服务百姓为出发点,持续推广新举措。建立“清单+网络”服务管理,围绕规范化、标准化目标,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服务项目、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两张清单”,切实减轻社区发展负担;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建设,推动民生事项、矛盾问题、治安隐患、疫情防控等通过“一张网”及时有效解决,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居住地+户籍地”双重管理,对农房改善中跨区域安置农户,推动帮扶救助、社会保障、涉农服务、治安管理等事项在居住地社区就地申办,审核审批情况互联互通互认,有效解决“人户分离”群体户籍地“想管管不到”、居住地“想办办不了”的矛盾。健全“社区物业+维修基金”长效管理,积极探索与农村社区相适应的物业管理服务,建立村民自治管理、专业化管理和村两委统筹管理“三种模式”;创新管理办法,明确农房质量保证金以及集体土地农房项目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制度,为农房项目住宅及共用设施设备及时维修和正常使用提供长效保障。创新“市民化待遇+住房公积金”权益管理,针对农房改善进城农民群体制定保障市民化待遇的意见,保障进城入镇农户在农村享受的扶贫开发、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权益不减的基础上,健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创业等一揽子制度体系,首创将进城农民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体系,农户住房公积金已开户1125户,保证农房改善转移人口“进得来、稳得住、融得进”。
(宿迁市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指挥部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