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艺村,位于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距成都市区 50 余 km,由龙黄村九、十一、十三组组成。村庄背靠植被茂密的无根山,面朝阡陌纵横的川西平原,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植被、河流和田野有机融合的“川西林盘”[1]。村庄民风淳朴,生活气息浓厚,竹编是村里传统手艺,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村里有五位竹编非遗传人,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而闻名。为了推动竹编手艺的传承和村庄特色彰显,村里围绕道明竹编及林盘文化做文章,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将竹制品、传统手艺和艺术巧妙融入乡间和自然,促进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和文化彰显。
2018 年 5 月,作为“建设未来乡村”实践,“竹里”社区文化中心亮相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如今的竹艺村,竹编制品成了工艺品,竹编手艺得到村里年轻人的喜爱,竹编从生活用品走向乡村空间和建筑,竹编手艺在创新中传承,“川西林盘”乡野风光与竹编艺术有机融合,变成了一幅让人眷恋的创意画卷。如今,越来越多的游人来到竹艺村观光体验,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艺术家落户竹艺村,成为“新竹里人”。目前,竹艺村建成“道明竹编”创客基地、竹艺工坊、丁知竹非物质文化演习所等竹编智库机构。2017 年,全村竹编产业总收入过亿元,带动人均增收 4000 余元 [1]。
竹与艺: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
千百年来,竹艺村人依竹而居,以竹为器,有 2000 多年的竹制品编制历史,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蔸”成为竹艺村 的典型特征。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明竹编”,虽然技艺纯熟、工艺精湛、本土气息浓厚,但由于未能研究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步伐,产品在款式、功能等方面,一成不变,竹篮子、竹凉席等竹制品吸引力不足、销售逐年下降,农民收入锐减。如何才能焕发“道明竹编”的生命力和活力,让产品重返生活,赢得市场,并彰显文化魅力。竹艺村邀请了中央美院、澳大利亚竹研究院的专家,研究市场需求,精心设计,研发了系列竹编制品,提升产品的功能、款式和艺术性。传统手艺与时尚设计相结合,让“道明竹编”成为具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的工艺品,“道明竹编”重回市场并赢得市场追捧。同时,为了稳定产品质量,对从事编制的村民进行系统培训,创新编制工艺,注重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品质,价格不断提。以往的竹编产品款式单调陈旧,价格低利润薄,一个竹篮子的利润仅有一元钱。现在,竹编产品款式新颖时尚,竹编包、竹编灯、竹编茶具、竹编画……产品花样翻新,价格也大幅提高,一个瓷胎竹编花瓶的价格近千元。竹编制品,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用品,而是前卫时尚的艺术品,富有传统工艺和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附加值也大幅提高。竹编手艺得到越来越 多的年轻人的喜爱,竹编手艺和文化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产品赢得市场认可后,竹艺村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并推动竹编产业全链条发展,初步形成了设计、制作、销售、展示、体验为一体的竹艺产业。目前,开发特色竹编产品 300 余类,多次出国展出并远销 46 个国家和地区,“道明竹编”实现了“华丽转身”[1]。
竹与筑:乡野林间勾勒创意画卷
为扩大“道明竹编”的影响力,村里建了竹编文化中心,也是村里的社区文化中心。中心为竹编提供一个展示、体验和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文创”的作用,让竹编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借力乡村旅游,让竹编制品走向全国各地[2]。同时,举办各类以竹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展览、研讨、培训等。活动反过来又带动了乡村游,带动了民宿、餐饮和文化娱乐等。
竹编文化中心取名“竹里”,其设计理念源于陆游《太平时》里的一句诗:“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2]。设计团队秉承低影响建设理念,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场地的扰动,将建筑轻轻融入,使建筑与村庄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同时,在建造过程中,探索新型建造技术与当地手工艺的紧密结合。建筑在充分运用现代建造方式的同时,充分选用地方材料,注重地方传统竹制工艺的应用。最大程度的使用天然竹木,既低碳环保、舒适宜居,又体现地域特色,并和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盘旋的屋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两个内向的院落,最大化地使用了原有宅基地,为室内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的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诠释 [3]。2018 年 5 月,作为“建设未来乡村”实践,“竹里”社区文化中心亮相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建成的“竹里”,被竹林包裹着,与周围树木、远山、田野相得益彰。走进“竹里”,游客可以听风赏竹、烹水品茶,也可欣赏当地竹编匠人创造性的手工艺品,甚至体验其中 [3]。“竹里”已成为竹艺村的亮点,也是道明镇的新景点。
2017 年起,竹艺村经过精心策划和设计,将整个村落划分为“野奢酒店·禅院食府”区、民俗民宿区、竹艺工坊区、大地艺术区四个区域,集合了竹编博物馆、社区中心、餐饮、书院、国学体验馆、民宿等多元业态,按照保护原生态、留下原住民、尊重原产权、使用原材料的“四原”原则,围绕竹编文化,推动村庄整治提升与建设改造。目前,已完成竹艺村28户风貌整治,“竹艺村道明竹编”创客基地、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已投入运营 [3]。竹编的建筑立面、竹纹理内墙,竹编的吊顶、吊梁、竹灯……各种竹编技艺的创造性应用随处可见,竹编从生活用品走向乡村空间和建筑,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乡土建筑与新建筑的对话融合。“川西林盘”乡野风光与竹编艺术的有机融合,使竹艺村变成了一幅让人眷恋的创意画卷。
竹与人:“新村民”引领新发展
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经典案例,道明竹艺村通过竹艺创意设计、时尚制作、深度体验等,吸引更多的设计师、艺术工作者、手艺人落户村里,成为“新村民”。让这些拥有“艺术家的眼睛、人文者的心、经营者的脑”的人才,为竹艺村未来的发展注入新活力。2018 年春节前,竹艺村举行了一场正式的“开村”仪式,道明竹艺村名誉村长张永超,中国青年诗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马嘶,传统生活美学践行者冯玮等人作为第一批新村民入驻村内。马嘶作为三径书院运营人、竹艺村新村民的代表之一,正在筹划在村里开办一家以弘扬“耕读传家”为理念的现代乡村公益书院 [4]。“新村民”的到来,带来的将是村落情怀的实践落地,他们与原住民一起,将创造出更多人文特性的艺术空间、生活空间,进而续延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业态。
短短数月,黑蚁文创董事长傅冰、一庐艺术韩冷、传统生活美学践行者冯玮等相继成为竹艺村的“新村民”。 韩冷发起 了“道明·竹艺村”艺术季,从举办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分享沙龙,到 “竹里”儿童艺术节以及海外艺术家驻留项目 [5]。越来也多的适合更多人群参与的大众活动在竹艺村举办。2018年 5 月,竹艺村举办了第一期海外艺术驻留计划,来自美国、西班牙、荷兰等6 个国家的艺术家在一周时间里住在村里,成为了首批“老外新村民”[6],用艺术表达他们自己眼中关于中国新乡村的注解,并在年底以驻留艺术展的方式呈现。
竹艺村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竹艺竹编和川西林盘等农耕文化内涵,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 [6],逐渐形成了文创设计、农事体验、民俗参与、休闲养心、生态观光、运动康养的多元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以设计为媒、文创为魂、治理为本,值得学习借鉴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