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并“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江苏兴化市东罗村作为万科集团首次进驻乡村的实践地,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乡村发展之路呢?
村民食堂
东罗往事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描绘出河网密布、湖荡相连的里下河图景。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7000 年前还是介于沿淮河冲击平原与沿长江冲积平原之间的一个大海湾。由于淮河、长江不断挟带泥沙入海,在江淮诸多支流注入的影响下,逐渐成为淡水湖荡。里下河地区四周高、中间低,状如锅底,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村民经常流离失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里下河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灾害得到有效控制,村民生活逐渐稳定。肥沃的里下河水土孕育了大米、龙香芋、大闸蟹、双黄鸭蛋、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成为了著名的“鱼米之乡”。然而在城镇化、工业化高歌猛进的时代,大量青壮年外流,村庄被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的困扰,原本人丁兴旺、生机盎然的村庄逐渐变得“寂静无声”。
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是里下河地区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总计有 413 户,1500 余人。村庄距离周边大中城市较远,距兴化市区 25km,车程时间需要 0.5小时,而距离泰州市区 85km,车程时间 1.5 小时。相对偏僻的区位条件和肥沃的水土,一度形成了自足、安详的水乡聚落社会。但是也避免不了城镇化、工业化影响的吞噬,再加上村庄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可建设发展空间局促狭小等方面的原因,年轻人看不到发展的机会而纷纷出逃,全村共有劳动力 771人,而常年外出务工的就到达了 569 人,村庄芳华渐失、日益凋敝。
一度衰败的东罗村
今天的东罗
2017 年江苏省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东罗村作为首批省级试点村庄,与万科正式牵手联姻,通过“政府 + 社会资本 + 村集体”的创新合作模式,探索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实施路径。短短的一年以后,东罗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沉寂的水上乡村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 村里人越来越多了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后,静谧的乡村时光突然被打破,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都日益火爆,有这样一个“8090 东罗小伙伴”的微信群,是一群奋斗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共叙乡愁的虚拟空间,大家突然间发现原本凋敝破败的故乡正变得越来越美丽,朋友圈里的美景热切地召唤着在外的年轻人。忽然间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外当导游的卜玥选择回乡做一名讲解员,把东罗的美丽故事讲给每一个来客。在外打工的晏厚志也带着家人回乡,将自己闲置的房屋装修改造成农家乐,同时将祖辈们传下来的编制手工艺再捡起来。村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通过苏中水乡村庄风貌特色塑造和传统文化资源彰显,依托周边的千垛菜花风景区和李中水上森林公园风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耕研学、民俗美食、特色民宿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吸引了大量人群来东罗休闲体验,仅 2018 年 4 月就接待了 1000 余名学生开展农耕文化研学活动。
· 好产品走出去了
肥沃的水土馈赠了优质的农产品,兴化大米、兴化龙香芋、兴化荷藕等均小有名气,但是整体上地域标识性不强,品牌认知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成为阻碍产品溢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壁垒。现如今依托科研团队,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业 IP,形成“八十八仓”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溢价能力,并依托万科客户进行线上、线下销售,搭建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一站式体验、销售平台。
· 老村庄活起来了
2017 年 12 月 18 日下午,装饰一新的东罗大礼堂座无虚席,兴化市淮剧团正在此演出地方戏曲,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享受着精神财富的滋养。而这样的场景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打麻将是闲暇时光唯一的娱乐活动,各种邻里矛盾冲突不断。现在村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建起了村民服务中心,容纳便民服务、文化娱乐、老年康健、儿童活动等各类功能。搭建了文化平台,把村里的“亮嗓子”、“书法大家”、“板凳龙”等民间艺术爱好者都汇集在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乡村特色的文化节目,极大的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建立了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强化了村民的主体意识,让大家在交往中更加精神、有信仰、好沟通,形成合力。
东罗的发展故事
从寂静萧条到现如今的生机盎然,这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 发展优质农产品,完美对接城市社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的基础在于农业,东罗依托肥沃的水土资源,定位发展精品农业,在品种选择、品牌宣传、推广销售等方面大做文章:
首先,种植最好的品种。东罗优选全国金奖大米品种,并与江苏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划定规范种植的核心示范产区,改变粗放式生产和管理方式,构建品种、育秧、栽插、施肥、植保、收储、加工、包装等“八统一”模式,保证大米品质。
其次,做好品牌策划宣传,邀请台湾知名农业推广团队进行品牌合作,推出全新的特色农业品牌——八十八倉。“八十八”取自汉字“米”的拆解,数字 8 水平放置也是表示无限,“八十八倉”蕴含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农业的永续发展。目前该品牌已形成两条产品线,分别为“一禾一斗”兴化大米和“青田萃”青汁。
第三,建立推广平台,依托万科企业及社区平台资源优势,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线下在万科社区开设“八十八倉”农产品直营店;线上与万科物业“住这儿”APP 合作,面向业主及大客户直营销售。通过与业主组织活动、加大农产品宣传推广力度等方式,搭建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一站式体验、销售平台。
第四,吸纳农民参与,对满足规范种植标准的农户,以高于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格进行保护性收购,在保证优质生产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
农产品品牌包装
· 再现水乡风情,助力全域旅游
千垛菜花旅游节是兴化旅游的名牌产品,现已经举办了十届,2017 年,旅游节期间共接待游客 170 万人次。而东罗村毗邻旅游节主场地——千垛菜花风景区和李中水上森林风景区。利用周边旅游资源,东罗再现水乡传统生活风貌和水乡魅力,发挥“村落 + 垛田 + 果园”的资源优势,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开展农耕文化、乡土民俗、四时蔬果及四季风光体验等旅游活动,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结合村民食堂特色餐饮、千垛果园休闲采摘、特色民宿轻度假等功能,与千垛菜花、李中水上森林等景区形成合力,差异化发展。
在村内临湖小岛上建设特色民宿,采用兴化地区传统建筑风貌特色,青瓦坡面、临水而居,24 座客房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让游客感受农耕文化与水乡风情。
着力打造以特色民俗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的“碧水东罗民俗街”,集中展示了锣鼓书、茅山号子、板凳龙、舞花船、草编、剪纸等民俗活动及手工艺,让游客体验乡土风情。
以展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传统农业风貌为核心,通过农作物观察、农业知识学习、农耕种植体验、田野拓展训练等活动,让城市里的孩子在游中学、在学中悟,深入了解传统农耕文化。
小学生乡村体验活动
· 注重肌理延续,营造宜居环境
东罗村逐水而居,保持了传统水乡空间特色,因此在建设改造时采用“针灸式”方式,尊重乡村特有景观和田园肌理,对现有建筑、景观、空间等进行“微改造”,在植物上选择乌桕、杨树等本土树种和农作物,在材料上选择符合当地特色的砖瓦、泥土、竹、木、藤等乡土材料,最大限度保留村落的传统风貌,延续村落的历史记忆,创造地域乡村风貌。
通过修复东罗大礼堂,建设村民服务中心、村民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民服务、文化娱乐、老年康健、儿童活动等公共服务功能。村民们各取所需,可以在健身活动区锻炼交流,可以三五成群的在棋牌室打牌下棋,孩子们也有图书、绘画、音乐等文艺课堂。同时受村民喜爱的淮剧、六书等艺术精品走进村民生活,让文化熏陶成为常态。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探索振兴新路径
乡村振兴运作模式是根本,兴化市政府、万科和村集体三方搭建了“政府+ 社会资本 + 村集体”的创新合作模式。兴化市国资公司负责承担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破旧房屋收储投资,万科作为社会力量主体负责承担农业产业、农产品经营、乡村旅游、研学教育、村内建筑、景观及部分公共性载体的投资,双方还将成立合资平台公司,专门负责东罗村的建设和运营。
今后,东罗村还将借助于万科丰富的资源平台,立足于现有条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新模式新业态,重点打造生态农业景观带、千垛果园区、生态水稻示范田区和生态养殖区等,同步建设农业互联中心、农业培训中心和观光工厂基地,将形成兴化大米、龙香芋、兴化大闸蟹等一批具有兴化特色的农业地理标志品牌,利用“生态 +”、“互联网 +”等模式构建“接二连三”的绿色农业全产业链,打造菜籽油、脱水蔬菜等特色加工品,通过订单式包销生产、村集体合作社入股和村民就业创业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吸引更多资源、技术等要素回流,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真正实现全面振兴。
今天的东罗如同水乡碧玉,越发美丽动人,我们也坚信她与万科之间的故事将会越讲越精彩,最终能够开花结果,孕育精彩的果实。当然资本下乡的关键在于建立共同的利益共享机制,以防资本的跑马圈地和短期套利行为。只有用好资本力量、保障农民利益,才能走出一条共赢的乡村振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