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建筑设计 | 2019-05-17 | 阅读量:1000
    关中网红的美食之路:陕西袁家村

    袁家村,现在被美誉为“关中第一村”。但如果将时间倒推至上世纪70年代,这里“地无三尺平、砂石到处见”“耕地无牛、点灯没油”,是典型的关中贫瘠村 [1]。人们不禁要问,袁家村变化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它既没有叫得响的名胜古迹,也没有独特山水资源,是如何挖掘自身发展资源禀赋条件和潜力,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从而成为现在风头正劲的网红村?

     

    袁家村区位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技术要点:乡村振兴之全球样本

     

    袁家村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地处关中平原,距离西安78km。全村共有 60 多户 200 多人、面积 44hm2。自 1970 年始,袁家村人全体动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改革开放后,袁家村人依托山石资源发展砖窑厂、水泥预制厂等村办工业。但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高耗能、高污染的村办小企业陆续破产倒闭,袁家村的发展陷入困境 [2]。2007 年以来,袁家村人瞄准当代城乡发展中对于特色休闲乡村旅游的需求,以关中美食为基础提出打造“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第一品牌”的目标,建成民俗味道浓厚、地域特色鲜明的“关中印象体验地”。经过 10 多年的努力,袁家村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称号,小村庄汇聚了 800 创客,吸纳了周边 3000 多人就业,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增收。2016 年袁家村共接待游客逾 5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3.2 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5 万元,村集体资产较十年前增长了 10 倍,辐射了周边十余个村落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3]。

     

     

    地道关中美味,牢牢抓住城里人的胃

    袁家村离西安市区仅 1 小时车程。袁家村瞄准城里人的钱袋子,选择以关中美食作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切入点,广泛搜罗地道的关中美食,将自身打造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关中民俗美食博物馆。村内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吃文化街上集聚了 100 多种不重样的关中美食,凉皮、biangbiang 面、羊肉泡馍等等,从早餐到夜宵、从米面主食到甜品,从冷到热,关中美食在此一网打尽。除了品类繁多之外,为了保证游客吃到口味地道的关中美食,小吃街上的店铺所需要的面粉、调味品、油等关键食材,均由村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产自销,统一供货和调配,保证食材的品质和新鲜度。同时,建立末位淘汰制度,每月销量后五名的店铺商户进行调整,确保每样美食都有最佳的品质。新鲜的食材、地道的做法、原真的味道,让城里来的吃货们在此流连忘返。据称,小吃街上一家卖粉汤羊血的小店一年的纯收入可达千万以上、一个酸奶场一年利润也达到了一千万 [4]。

     

     

    关中小吃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技术要点:乡村振兴之全球样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诚信共赢,农民自己捍卫食品安全

    袁家村人将诚信作为立村之本、经营之道。所有产品现做现卖、现场展示、游客体验、鼓励参观。同时,每个店铺门口的招牌上都写着,每一锅汤有哪些料,原材料来自哪家的羊,手机号多少等等。所有店主还在门口竖牌子发誓,如:“店 主发誓承诺,如果羊血掺假,甘愿祸及子孙。店主吕伟。”“以上内容真实可靠,如若违背甘愿后辈受穷”等 [1]。在农民淳朴的“发誓”行为背后,是所有的经营者都意识到食品质量是他们的生命线,农民自己捍卫食品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个充满信任危机的时代,袁家村美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信任和青睐。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技术要点:乡村振兴之全球样本

    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高附加值农副产品品牌

    在火爆的美食体验基础上,袁家村逐步建立起农副产品种养殖、加工包装和营销产业链,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部分农副产品的市场、加工和种养殖基地逐步走出袁家村,农副产品还以“旅游 +”、“互联网 +”,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品牌价值更加凸显[5]。由此,袁家村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制造和销售联为一体,形成了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我们的理想,就是袁家村能持续发展,农民持续挣钱。这一代人受益、发展,下一代人还能受益、发展。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严守质量‘红线’,做口碑、打品牌,时刻警惕不能‘昙花一现’。我们希望所有的小店最终都能孵化成农产品加工企业。”[6]

    ——村党支部书记 郭占武

    <p"> 

    匠心设计,营造鲜明地域特色的“关中印象体验地”

    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之前,袁家村内原本并没有古建筑。2007 年,围绕“关中印象体验地”的目标,袁家村筹措资金近亿元修建民俗村,一方面从礼泉、山西运城等周边地区购买古建筑运回按原貌重建,另一方面发动当地的老匠人介入施工过程,共同挖掘传承传统建造技艺,精心复建或改建了古茶楼、油坊、布坊等一批独具关中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建筑群。如今,走进袁家村,古茶楼、油坊、面坊等承载着关中生产生活及饮食商贸记忆的关中特色民居建筑林立在街巷两边,浓郁的关中传统民俗文化扑面而来。在美食街之外,艺术长廊、书屋客栈、酒吧咖啡、创意工坊、特色民宿等特色建筑的加入,又使得袁家村从单纯的乡村美食体验旅游向乡村度假转型 [5]。在地道的关中美食体验基础上,通过挖掘和传承关中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传统关中农村生活场景,使袁家村真正成为了以关中传统民俗文化展示为特色的民俗体验式景区——“关中印象体验地”[1]。

    能人带头、全民参与,走共同致富之路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袁家村今天的成功,离不开以郭裕禄、郭占武父子为核心的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尤其离不开郭占武的领军作用 [1]。郭占武接棒父亲郭裕禄担任村支书后,凭借着自己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巨大机遇,带领全体村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二次创业、转型发展之路。用袁家村人自己的话说“没有郭书记领着咱们干,就没有今天的新袁家”。

    为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郭占武提出“全民皆兵”的概念,强化农民的共同体意识。村民的土地等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统一经营,村内的集体资产明晰量化,变为每户村民可记名可量化、可分配的股权资产,全体农民都是建设经营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利益分享者。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推动酸奶作坊、醋坊、油坊等作坊改制股份合作社,由村委会下属公司进行经营。村民私人参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人努力、互相监督”的机制,通过利益捆绑,有效地避免了恶性竞争,解决了各种利益冲突问题,从而实现共同致富 [1]。

     

    “讲到袁家村这些年的成功,我认为乡村旅游确实是我们探索的一条成功途径,但并不是袁家村发展的核心,也不是最终目的。要打造百年袁家村,核心在于产业的发展。从 2007 年至今,袁家村的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关中民俗旅游,到发展乡村度假游,再到现在发展农副产品产业链。一步一个脚印,袁家村都是在不停地探索,由村干部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作为一个天赋资源并不突出的乡村,袁家村的成功很显然充满了励志效应。很多地方竞相模仿复制袁家村模式,但目前来看成功者寥寥。“袁家村不可复制,主要是他们的智慧不可复制”,陕西省旅游局综合法规处处长朱耀勋认为[4]。在别人竞相模仿复制的时候,袁家村仍在不断创新,开始实施进城出省的走出去战略,2015 年第一家“袁家村”品牌餐饮店进驻西安曲江银泰城,将袁家村的关中小吃美食搬到城市市民的家门口,火爆异常,仅九个月就收回全部投资,陆续开业的其他连锁店也都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 [2]。如今,袁家村还在全国各地展开合作,对外输出袁家村商业模式和品牌,开展理论与经验总结输出智力成果,展现出了良好的市场拓展前景。相信在郭占武等一帮人带领下,未来“袁家村”品牌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创新故事。

    参考文献

    [1] 李丹 . 中国袁家村——美食村的网红之路能否被复制 [A]. 华高莱斯技术要点 : 乡村振兴之全球样本, 2018(03):96-107.

    [2] 中国乡村振兴袁家村课题组 . 创新与共享 : 袁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DB/OL]. http://www.sohu.com/a/239505169_99956683

    [3] 佚名 . 袁家村,一个从“烂杆村”到“网红村”集体资产 20 亿的神奇案例 [DB/OL]. http://www.sohu.com/a/239819888_793673

    [4] 吕兰 . 酸奶场一年利润一千万,“网红”袁家村难超越 [DB/OL]. http://news.hsw.cn/system/2016/1102/522668.shtml

    [5] 佚名 . 袁家村 : 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者——关于袁家村模式考察思考 [DB/OL]. http://www.sohu.com/a/202541660_756397

    [6] 佚名 . 郭占武:我是如何操作袁家村的? [DB/OL]. http://www.crttrip.com/showinfo-16-1162-0.html

    撰写:闾 海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