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寻古拾遗 | 2020-08-17 | 阅读量:3081
    中国传统村落 苏州明月湾

    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现属金庭镇石公行政村大明湾自然村。因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携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明月湾,简称明湾, 明月湾现存古村面积约9公顷,有常住居民一百余户、近四百人,姓氏以邓、秦、黄、吴为多,多为南宋退隐贵族繁衍的后裔。现存大批精美的宅第、祠堂、石板街、河埠、码头等建筑。这些宅第和祠堂,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建筑极富地方特色。

    明月湾村口沿河有古香樟一株,高25米,胸径2米,寿已千年,仍十分茂盛,如伞似盖,相传为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到明月湾访友时所植,是古村的标志。

    河上明月桥,亦为清代花岗石建筑,桥身平直轻巧,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重建,仍是过河的主要通道。

    古树旁为土地庙,三间单檐歇山亭式建筑,后墙镶有三块石碑,中间一块碑上刻的是“后土之神”四个大字,亭轩后梁高悬“清风亭”匾额,落款:唐寅;

    早年间,船是明月湾对外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灯塔与码头成了重要的交通设施,自南宋开始,明月湾村民就在村口竖起了高高的旗杆,上面挂上大红的灯笼,为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 此处的古码头是明月湾现存最古老的传统建筑,建于宋代。码头的基础部分,为宋代西山开采“花石纲”时的残余青石叠砌。现存码头表面的花岗岩条石铺设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码头全长58米,宽4.6米。,用256块花岗岩条石铺成,码头斜向伸入湖中,依稀可见当年舟楫往来盛况。

    此处的寨门,又称更楼,是古村安全防卫设施。明嘉靖年间,在防御倭寇侵扰时曾发挥重要作用。

    村内设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两街之间有多条横巷,纵横交叉,井然有序,俗称棋盘街。石板街建于清乾隆年间,总长达1140米,共用4560余块金山花岗条石铺成,下为沟渠,有“明湾石板街,雨后穿绣鞋”的民谚。是明月湾古村的最大特色之一,街道两旁多明清建筑,高低错落,斑驳苍古。

    黄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坐北朝南,占地930 平方米。其门厅、享堂等主要建筑均为原构。明月湾黄氏祖籍福建邵武,南宋明经博士、著作左郎黄明善为迁山始祖,其八世孙、太学生黄铳山于明初由本镇秉常里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现在村史馆。

    敦伦堂,姚家老屋。明代普通农户住宅。坐北朝南,占地190 平方米。前后两进,第二进为楼房,楼上作卧室用。布局紧凑,富实用价值。

    礼和堂 吴家老宅。明月湾典型古民居之一。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坐北朝南,占地450 平方米。建筑均高两层,分成东西两路,西路为主轴,依次设大厅和内厅,东路为门厅和书斋。大厅额署“礼和堂”。门厅内设有砖雕门楼一座,雕刻较简练,书厅名南寿轩,花篮厅结构,匾额尚存,厅前设小花园。

    瞻瑞堂、裕耕堂是明月湾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民居建筑,座北朝南,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瞻瑞堂建于清乾隆年间,西部裕耕堂建于清嘉庆年间,最初均为吴家所建。民国年间邓家从吴家买下了瞻瑞堂西部,并大力扩建整修,取名裕耕堂。

    邓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坐南朝北,占地950平方米,依次为门厅、享堂和寝堂。建筑宏敞高大,门前沿河石栏雕刻精美。明月湾邓氏祖籍河南南阳,南宋左正言邓肃为迁山始祖,其六世孙邓迁,于南宋末年由本镇绮里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现为暴式昭纪念馆。

    村中还分布有古茶楼,明月寺等遗迹,正是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组成了一幕幕水乡山村田园生活的生动场景。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及民风民俗留下了宝贵的实例和素材。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