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寻古拾遗 | 2020-08-21 | 阅读量:3277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村东村

    一、村落概况

    东村坐落于苏州太湖西山岛北部,南倚青山,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绍山诸岛相望。东村自然村现有古村面积约7公顷,常住人口约700人。

    东村建于秦末汉初,因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西山岛上最为古老的村落之一。南宋初年,北方贵族大举随宋室南迁,大批贵族到西山隐居,给西山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后定居东村的大部分是抗金烈士徐揆的后代,至今徐家仍是东村的主要氏族,其人口约占东村总人口的70%。村中历史古迹众多,大型明清宅地、栖贤巷门、东园公祠等古迹随处可见。

    空间格局

    环境格局

    在西山众多古村落中,东村的布局结构最为经典和规整,全村方圆一里许,东西一长街,两面面山,四处巷门,临湖而筑,藏而不露。

    村落选址基本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格局,南枕栖贤山而居,东、北、西三面环水,前有凤凰山作为屏障,这种选址有利于提高抵御外来灾害的能力,是人类理想的聚居之地。又因东村位于西山岛北侧,所形成的坐南朝北的格局成为了村落独特的布局特色。

    聚落演变

    秦末汉初,东村建村,村落历经千年逐步建设而成。

    明朝时,村落沿东村大街东西向生长,沿栖贤巷向南发展,建筑较稀疏,村庄初具规模。后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大批西山的原住居民便外出经商,其足迹遍布了江、浙、沪及湖南湖北地区,盛名一时,常与东山商人齐名“钻天洞庭”。经济的繁荣,带动建筑的发展。很多有资本积累的商人返乡修建大量规模宏大、建筑装饰精致的宅邸,东村规模进一步扩大,沿梧巷、萃秀巷、维仪巷南北向蔓延,形态由狭长变得丰满。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东村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村落规划严密、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齐全的村落格局,为东村奠定了鲜明的西山地方特色。

    从清朝至建国初期,历经战乱,村落发展比较缓慢,见缝插针,缓慢生长。直到建国初期,随着国家经济复苏,东村的发展也慢慢苏醒,村庄向东、西扩张,建筑布局稠密。但不幸的是,东村大量的文物古迹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的破坏。

    传统街巷

    村落处于山丘之间狭长而平坦的地带,建设顺应周边地形地貌,街巷主要沿一条东西走向长820米的东村大街生长蔓延,两侧有多条支巷,呈“丰”字型格局,街巷东至永泰桥,西至徐家祠堂,南至栖贤山山脚,北至凤凰山山脚,宽1.5至2.5米,路面多以弹石、石板和青砖铺设,街道一侧为排水明沟。东村大街两旁的古宅以清乾隆、嘉庆年间的为多,古时街道两侧开满了酒馆、茶楼、商号等,形成了典型的商业空间。

    东村处于西山北侧,靠近太湖,常有贼寇入侵。东村百姓为自保,不得不共同抵御盗贼,形成了一套由“街道”和“巷门”形成的防御系统。在主街—街巷结合处与通往山路的街巷端头,曾设有“巷门”,这些“巷门”不仅起到防范贼寇的作用,还成为人们平时休憩停留的场所,成为东村独有的街巷空间布局特色。

    建筑特色

    重要建筑遗存

    村内保存有明清建筑30余处,面积约一万余平方米,其中敬修堂、栖贤巷门、徐家祠堂3处为省级文保单位,萃秀堂1处为市级文保单位,学圃堂、绍衣堂、敦和堂、孝友堂、凝翠堂、维善堂6处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保存状况较好的古建筑还有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仁余堂、留耕堂、仁德堂、朗润堂、永泰桥、延圣堂、东园公祠等。因此,东村被列为苏州第一批受控保护的古村落。

    (1) 敬修堂

    敬修堂位于东村西侧,徐家祠堂以东,由清代著名儒商徐联习创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占地面积1866平方米,是西山现存最大的一幢古民居。由于历史悠久、占地面积大及建筑艺术价值高,敬修堂于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整体布局共六进,整个院落既有宽敞高大的厅堂,又有低矮简陋的平房,平面布局合理紧凑,组合灵巧,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敬修堂有三座门楼,均以大面积砖雕装饰,砖雕内容不仅寓意吉祥如意,还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 栖贤巷门

    巷门是设置于街巷之端的一种公共安全防卫设施,在洞庭东、西山比较多见,常为防太湖盗贼而设。东村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隐居而得名,栖贤巷即是东园公隐居而经常由此出入、上山的一条街巷,巷门就在街巷的北端,建于明代。

    栖贤巷门位于村内主街中部,砖木结构,青瓦双脊屋面,长2.15m,宽1.84m,呈长方形。此门平面布置4根实木柱,柱高3.3m,柱端配以卷杀、雕花栌斗、施雀替,在前后柱之间设置有供人休息的长条木制座凳,地面大面以古朴的青砖满铺,用老石板收边。

    (1) 徐家祠堂

    徐家祠堂位于东村西侧村口,大门面东,进门右折才是分布在南北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由著名儒商徐联习主持创建,原有门屋、前厅、大殿、后楼四进,其间以两座门楼,三个天井间隔,占地约1000平方米。现仅存前厅为原构建筑,保存有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苏式彩绘。

    徐家祠堂的前厅无论是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还是从装饰的木雕彩画上看,都具有典型的江南清代建筑的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传统民居特色

    东村现存的古建筑绝大多数为民宅,其平面布局一般由照墙、门厅、大厅、楼厅沿中轴线摆布,朝南的房子门楼多数不在中轴线上,往往偏东,成曲尺形。住宅都以大厅后的库门作为内、外两宅的分界线。大厅是外宅的中心,楼厅是内宅的中心,前者为重大礼仪和接待宾客之所,后者为宅主生活起居和藏娇纳闺之地。住宅厅堂大多为硬山式,有风火山墙,正脊都用砖瓦叠砌,做纹头脊或哺鸡脊。此外,大型住宅多讲究雕刻装饰,木雕、石雕、砖雕三者齐全。

    特色产业

    经济以花果、碧螺春茶叶、水产养殖为主,无工业。东村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特产“洞庭碧螺春”绿茶。“洞庭碧螺春”前身为产于西山岛水月寺的水月茶,又名小青茶,康熙赐名“碧螺春”。苏州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于2011年6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典故传说

    相传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要借故到洞庭西山去微服私访,是因为他在西山东村结识了一位姓殷的村姑,这位村姑不仅容貌美丽,而且知书达理,乾隆与她一见钟情,不久殷氏便怀了身孕。殷氏为乾隆生下了一个女儿,实际应是公主身份,乾隆就派人在她们居住的敬修堂内宅凤栖楼楼下的落地长窗上,雕刻了12条不同形态的龙,表示皇帝每个月都在陪伴她们母女俩。

    东村因其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顺应地势而建的建筑布局,具有江浙一带特色的建筑群落,由“街道”和“巷门”形成的具有防御功能的街巷系统,以及别具一格的自然风景、建筑特色与人文风光,成为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瑰宝。东村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3月被列入“江苏省传统村落”。

    资料来源:《江苏省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被遗忘的太湖明珠:苏州东村古村空间解析》。

    供稿人:赵莹莹,丁蕾、汪涛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