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寻古拾遗 | 2020-08-21 | 阅读量:3254
    苏州市东山镇陆巷村陆巷

    一、村落概况

    陆巷,位于东山镇后山,西临太湖,与金庭镇隔湖相望,环山公路从村域西侧穿过,自古以来就是太湖观山赏湖绝佳之地。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人文积淀,陆巷又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

     

    陆巷建于南宋,历经800多年的变迁,留存于此。史载,南宋扈驾南渡时,途经太湖,见东山雄時湖中,风光秀丽,战火又不易涉及,遂有王、叶、姜、张等多名战将把家眷安顿在此。他们依岩架栋,占野分圃,散为村墟,凑为阛阓,辟地建屋,并在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因“六”与“陆”在苏州方言里同音,故名陆巷。也有另一说,因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母亲姓陆,其村得其名为陆巷。

    空间格局

    环境格局

     

    山外山,岛中岛,湖内湖,东山坐落在茫茫太湖之中,陆巷又处地势险要的后山。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凹居于山坞中,独特的地理位置起了孤立地理单元的作用,把这一带与其他地域相割离。清乾隆《林屋民风》称:“太湖诸山,渺然物外,父老相传自古无兵革之患。”此后数百年间,村落基本维系这一格局,较好保存了“参差粉黛深深院,不辨山村与水津”的传统风貌。

    聚落演变

    纵观古村历史发展脉络,虽历经变迁,但其发展脉络的主线始终与王氏家族一脉相承,整个村落的发展演变就是王氏家族活的历史。

    南宋始创,翁、王、叶、陆、姜等六个家族辟一街六巷建村,凿三河浜沟通太湖水系,构建起赖以生息的聚居之地。后随着王氏家族在仕途上发达,先后出了王鏊、王铨、王世琛等达官贵人,村落建设在明清达到了鼎盛时期,整个村落发展逐渐的向太湖方向延伸,突破以往凹居在山坞的态势,村落整体格局基本成形,且在其后数百年里变化不大。但从民国初年起,传统的商帮文化因受新式工商业的冲击而逐渐走向没落,洞庭商帮开始衰落,王氏家族也日渐式微,其祖宅几经转手,流落他人。至此,整个古村的建设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直至50-60年代,随着环山公路以及桥梁的修建,村落开始沿太湖一线发展,并于2000年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传统街巷

     

    现状街巷基本还保持着村落初建时“一街六巷”的整体格局,“一街”指紫石街,“六巷”指古西巷、旗杆巷、姜家巷、韩家巷、文宁巷和康庄巷。紫石街,位于村落中心,因路面全部用紫色石板铺筑而得名。始建于明代中期,呈南北走向,南起蒋湾浜场,北至寒山庵,长约里许,宽约2米,是古村的道路枢纽。整条老街,古老斑驳,古意盎然,人来人往踏在石板上,几百年下来已油光可鉴。道旁镌刻有骑马和上下轿的标记,斜坡的青石级两边凿着斜斜的车辙,都是明清的遗迹。主街两旁,店铺并列,青石阶沿,栅栏店门,茶肆酒店,古色古香,遗风犹存。当年王鏊连中“三元”后建造的解元、会元、探花三座牌楼也镶嵌在此巷中。另有六条横巷位于紫石街东侧,与老街顺序相接,自寒谷山脚下一直顺着山势蜿蜒伸展。

    建筑遗存

    传统民居特色

    村落建筑顺应地形,随高就低,鳞次栉比,交错穿插。民居既具有江南地区苏式民居的典型特征,又具有独特的太湖流域建筑艺术特色,外观宏伟,粉墙黛瓦,造型轻巧,色彩淡雅,内观华丽,梁架工整,彩画富丽,雕刻精致,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精湛技艺。属江南抬梁、穿斗式木构建筑体系,檩、梁、柱节上紧密配合,坚实牢固,拆去砖墙可抬起位移,且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有的已历经三、四百年,梁架结构依然完好如初;所用砖瓦,都是当地的粘土烧成,色彩一致,强度高,耐腐蚀。

    建筑格局以多进院落式布局为主,开间宽阔,院落方整,遵守社会时代礼制,主体朝南,一般为三至五间一进,少则一进,多则四、五进,依一条轴线南北依次而建,楼、厅、堂、斋多长门短窗,轻盈疏透。平面布局自外向内,大抵先门厅,后茶厅、楼厅,每近房屋均以天井隔。楼厅以后,或临界筑墙,或辟园囿,在正中轴线上房屋称之为正落,两旁称之为边落,一般边落建花厅书厅,其后建厨房和下房。

    重要建筑遗存

    村落在鼎盛时期时,全村有规模较大的厅堂72座,虽历经悠悠岁月,现仍尚存30余处明清古宅,总面积达上万平万米,是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村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古树、古井等多达90余处,其中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遂高堂1处,还有惠和堂、粹和堂、怀德堂、状元及第墙门、春卿第、北区洋公所、三有堂、双桂楼、世和堂以及会老堂等25处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乡土民居。此外,村内还有探花牌坊、会元牌坊、解元牌坊三座古牌坊;寒山浜、陆巷浜、蒋湾浜三条古河道;寒谷渡、陆巷渡、蒋湾渡三座古渡口,古井十一口,过街楼一座等。

    特色产业

    陆巷除了古建筑外,资源多样、物产丰富,漫山遍野都是橘园和茶树,李少红导演的《橘子红了》就曾在此地取景。村落依托其优势资源,逐渐形成了以洞庭红柑橘为典型代表的包括碧螺春茶叶、太湖三白以及太湖清水大闸蟹等传统产业。与此同时,近年来大力发展以古村落观光游、农家乐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为陆巷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俗文化

    地域名人文化

    陆巷乡土环境地灵人杰,名人辈出,仅王叶两族在明清两代就出了1名状元(王世琛),1名探花(王鏊),11名进士和46名举人,近代出了王守觉、王守武、王大珩3名院士,形成了以“宰相状元故里,院士教授摇篮”为代表的地域名人文化。

    民俗风情

    数百年的自然和人文积淀,孕育发展了洞庭商帮,留下了元宵出猛将、明庙会、五一台角等乡风民俗精华;保留以一品状元豆腐为代表的猛将菜系等传统饮食;此外制革、竹编、刺绣等传统工艺仍在延续其历史魅力。

    陆巷源于南渡,起于聚族而居,显于王氏,是“武将出身,经商起家,科举显世”的中国传统乡土文脉的典型代表。在背山面湖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历经八百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研究太湖流域古村落的典型案例。近年来,陆巷村逐渐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热门目的地,文化产业、休闲农业、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是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游赏线路——烟波古渡主题游线的重要节点之一。

    资料来源:《苏州市东山镇陆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国传统村落档案》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