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寻古拾遗 | 2020-08-21 | 阅读量:3567
    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

    一、村落概况

    柳茹村坐落于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西的香草河畔,生态环境优美,处于苏南丘陵地区,资源丰富,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村落现有288户,868人。




    村落居民多数为贡姓,始祖是贡祖文,与抗金名将岳飞是“刎颈之交”。南宋初年,岳飞被害后,贡祖文救出岳飞年仅12岁的三子岳霖。为保忠良后裔,贡祖文挂冠辞职,带着岳霖及全家隐居到曲阿(丹阳古名)城南偏僻之地“柳塘”,垦荒种地、凿沼养鱼、植柳盈岸,取名“柳茹村”。自此,这支贡姓血脉在柳茹村繁衍子孙,兴村发家,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空间格局

    环境格局

    南宋时期,贡祖文“柳塘隐孤”,在柳茹村四周凿沼植柳,筑圈守村,使柳茹村地貌形成“东西两长沟,南有大塘千百亩,北有神河万丈深”的自然环境。柳茹沟塘相连,水利通畅,两岸垂柳成荫,依托自然水系形成了“回”字型的村落环境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末时期。后随历史变迁,环村水系虽然遭到外围农田空间以及建设空间的不断蚕食,但村落四面仍有大面积湖塘,居民点与农田、水塘交错分布,整体村落呈现“村—水—田”的圈层式空间格局,依稀可见村落“回”字形的历史环境格局。

    聚落演变

    柳茹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村落,历经一代代人的建设发展,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村庄布局。由于人口众多和安全防御的需要,自南宋至明代,柳茹村结合街巷陆续建造了9座可随时关闭的拱形圈门,其中2个圈门上还建有7米高的更楼,东曰涵春,西曰聚秀,在更楼上可以居高临下放哨。此外,村内原有古井13口,因此,柳茹素有“九圈十三井”之说,这一城堡式村落格局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1949年丹阳解放以后,九个圈门被陆续拆除,两个更楼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自此,村落“城堡式”的格局不复存在。

    经过长期的发展柳茹村已经远非当日旧貌。现状村庄为南北略长的条形,以柳茹中心老街为中轴,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中部地区传统民居较为集中,北部、南部新式民居较多。另外,在村庄的东侧,护村河的外围,还有几个团状的新式民居。

    传统街巷





    柳茹村的传统街巷至今仍保存着以中心老街为主轴,向两边发散的晚清至民国时期风貌的街巷格局,总体上呈“井”字型。现状巷道路面宽度约1.5-3米,其中柳茹老街与东八巷为青石板铺装,保存情况较好,多数古青石板上印有深深的独轮车辙痕,印记清晰,显示其久远的历史。村庄中部的柳茹老街,街巷尺度保存较为完整,总长约260米,路面宽度为2-3米,现状两侧基本为清末及民国初期的传统风貌建筑,建筑保存状况良好。

    建筑特色

    传统风貌建筑

    柳茹自古隶属丹阳,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村落传统风貌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为典型江南民居,风貌古朴,因明清时期柳茹村经济水平较高,部分传统建筑处理手法考究,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村落内的传统民居,建造于晚清到1980年之前,房屋一般是独栋式,青砖青瓦,两坡顶,三开间,中间明间是厅,两侧是卧室。建筑木构承重,穿斗式,局部采用抬梁做法。建筑外立面造型简约,为了抵御风雨,结构外包青砖墙,墙体砌筑形式分为三段式。窗台以下用内外两层青砖夹砌,窗台以上则用规则的青砖空斗砌筑,待砌筑到山尖的时候,为了避免山墙顶部受风雨侵蚀,往往在青砖的外部抹白灰,从而形成立面上的第三段。建筑细节装饰上,大门多采用印方门的形式,窗户上多设置半圆形、直线形窗檐,展现出简约而不简单的建筑特色。

     


    村落中偶有青砖二层的传统民居
    平面与一层类同二层的正面不用砖墙只用木格栅,形成下砖上木的结构样式。村落中另有一些年代较晚的住宅是红砖房此类住宅多建于1949年到1980年之间或一层或两层对称双坡顶其平面形式内部木构与青砖房类似

    文保建筑

    柳茹村现存4处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贡氏宗祠、王公祠、眭氏节孝坊和贡式书院。

    (1) 贡氏宗祠

    堂号名曰“萃涣堂”,始建于南宋嘉泰三年(1203)的南庵,后经历史沿革,经历几次破坏和重新修葺至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由18世孙西桥公首倡其议,将南庵祠搬迁到柳茹村北爱樨公奉献之圃地,重建而成,前后历经八百多年的沧桑历史。

     
     
     
     

    祠堂目前坐落于村庄北部,坐北朝南,轴线微微偏西。祠堂建筑群前后共三进三坐落,第一进是仪门和前院,第二进是祭堂,第三进则是寝殿。飞檐翘角,环境幽静,集江南园林风格。中进院四百多年树龄的银杏树,至今枝繁叶茂,挺拔苍劲。贡氏宗祠是一座珍贵的无声历史文物,对于研究丹阳地区清代祠堂建筑分布格局,建筑工艺以及岳飞后裔在丹阳分布居住的历史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1) 王公祠

    王公祠,当地百姓又称之为“土地庙”。明朝天启年间,丹阳南乡遭受蝗灾,时任丹阳知县的王志道,坐镇柳茹,身先士卒,指挥灭蝗,颇有成效。百姓感激王志道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为颂扬他的功绩,自发集资为他建造了生祠。

    房屋选址显要,正当柳茹村中心道路的东段,是外部进村的必经之地。王公祠坐北朝南,祠内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现存房屋三开间,前后一进两坐落,分别是仪门和祭堂,明间有廊相连,前后形成工字形的平面布局结构。

    (1) 眭氏节孝坊

    全国保存最好的贞节牌坊之一,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距今已有270多年。据史料记载,丹阳处士贡荫三病逝后,妻子眭氏独身守家20多年,毫无怨言地敬养瞎眼婆母终老,含辛茹苦地滋育婴儿长大成才。乾隆皇帝南巡镇江,闻奏深为感动,于是敕赐旌表,立牌坊昭彰,故而称之为眭氏节孝坊。


    牌坊位于柳茹村中部偏东北的牌楼广场中,坐西向东,选址朝向柳塘,正对村口方向。节孝坊石构,坊宽6.15米,高5.5米,为三间五楼式,气势雄伟。

    (1) 贡氏书院(友于堂)


    原名“友于堂”,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3年),由贡文宝所建,因与弟文虎、文豹友于之谊,故称为“友于堂”。元大德九年(1306年)由贡文宝之子贡子仁办成《远山书房》,用作办学所用。清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之变后进被太平军所焚,光绪年间重建。明、清、民国从柳茹走出去的许多名人,都曾就读于此,办学历史近700年。

     

    传统民俗

    民俗文化

     

    柳茹地方民俗文化丰富,保留了各种传统风俗,其中以柳茹庙会为代表。柳茹村为纪念王志道,从明万历年间经历清代到1949年近400年的历史中,每年正月二十都会举行一次规模宏大的庙会,热闹非凡,闻名遐迩。1949年解放后,在抓革命促生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柳茹庙会曾一度荒废,后于1988年得以恢复。此庙会既是文化传播,又是商品贸易交流会,每年秋收一结束,全村的青年小伙子就都组织起来进行表演,有舞镗队、大刀队、马灯队、叠罗汉、龙灯、荡舞船、舞狮子等,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柳茹庙会,不仅是柳茹村民的一个盛大节日,也成为村上老百姓心中无法磨灭的文化积淀。

    传统工艺

    丹阳黄酒历史源远流长,工艺技术独特,必须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才能酿出典型的丹阳黄酒风味。目前柳茹村东侧的永丹酒厂尚延续丹阳传统黄酒酿造技艺,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封缸酒酿造技艺。

    2013年08月,柳茹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3月,柳茹村又被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核定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总体而言,柳茹村历史格局完整,村落虽有兴替,但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格局。村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村落历史价值高。贡氏先祖和岳飞的传奇故事,王公和眭氏的动人事迹更为村落增添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资料来源:《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江苏镇江柳茹村文化遗存调查纪略》《乡愁》,特别感谢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团队对于本文提供的支持。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