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淮安市将农房改善工作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十件要事和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0件实事之一,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前后半篇文章齐抓,努力让农民群众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新型农村社区
挖掘传统文化,满满皆是家的温暖
淮安市在农房改善中注重用好乡土材料,对一些小物件、家前屋后的瓜果树木、砖瓦磨盘等进行合理利用,让群众住进新居不感觉陌生。注重挖掘地域特有的文化内涵,倾力打造了“农耕文化”代表金湖县湖畔旺屯、“山水文化”代表盱眙县陡山村、“农民画文化”代表淮安区博里、“掼蛋文化”代表淮安区李庄村、“红色文化”代表涟水县条河社区等一批资源禀赋好、文化底蕴深的新型农村社区。
淮安区博里镇博里画苑新型农村社区
淮阴区结合农房改善开展老树捐赠活动,将老树移植、保护、美化,留住共同记忆。涟水县成集镇前营社区把原宅中有价值建筑材料、树木和旧物件合理利用到新社区建设,用自家的老树老物件点缀新社区重要节点,用传统的手艺砌筑院墙菜园,为后代留住了乡愁记忆。
淮阴区丁圩新村村民捐赠古树
强化服务配套,件件办到群众满意
淮安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原则,按照“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要求,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明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七通九有”“十到位”标准,确保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等配套到位,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盱眙县切实做好改善农户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一方面,改善农户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另一方面,改善农户原享有的各项惠农政策不变,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全市25所需实施改善提升工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57所需改善提升的乡镇寄宿制学校已全部完成改善提升。建成家庭医生工作站178个,联动创成江苏省示范村卫生室250余个。优化整合农村敬老院资源建设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4家。99家敬老院已全部具备基本医养服务能力。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68公里,铺设农民住房条件改善配套道路45.8公里。全市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达100%,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目标。深入推进农房改善项目通讯设施建设,所有新型农村社区家庭用户均具备光纤接入和千兆提速能力。实施农房改善项目区配电网工程49个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区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100%。
发展富民产业,处处都有致富机会
淮安市坚持“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围绕项目布”的原则,编制《淮安市农房改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关于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中加快创业就业引导 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意见》,围绕全市重点打造的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三特”产业,鼓励县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园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步配套建设1—2个特色产业项目,确保农民群众有稳定收入、村级集体能持续增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房改善地区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农民全部纳入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对象范围,引导农民就近向县区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转移就业。
金湖县塔集镇荷花荡新型农村社区
淮安区石塘镇张兴社区大力发展农家乐、荷岛民宿等农旅产业,年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收入可达100万元。金湖县塔集镇荷花荡新型农村社区依托靠近国家4A级景区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半以上社区居民在景区内从事对客服务、土特产品售卖等工作,让农民群众真正实现“在家当老板、开心奔小康”。
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创新社会治理,时时劲吹文明新风
淮安市探索设立中心村党委,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村干部专职化专业化建设,开展党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深入推进党建网格工作站建设,切实发挥党员中心户作用,健全“镇—村—网格—党员中心户”基层组织体系。实施“网格+”社区治理模式,选用专职网格员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网格化工作中,做好政策宣传、矛盾化解等工作。
盱眙县天泉湖镇桃李天泉新型农村社区
坚持在农房改善中同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努力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对所有新型农村社区主体所在的村按照省文明村标准进行管理。所有新型农村社区全部配备专职网格员,积极推动城市物业资源下沉、模式下乡,探索社区物业自治管理、专业管理等模式,确保建得好、管得住、长受益。清江浦区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爱国卫生运动,“邻里文化节”“红事新办”“白事简办”等做法,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