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新闻资讯 | 2022-01-19 | 阅读量:3377
    连云港:奏响农房改善“奋进曲” ,托起农民群众“安居梦”

    2021年以来,连云港市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在设施配套、产业发展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多措并举、同步发力,扎实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切实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赣榆区石桥镇韩口新型农村社区

    完善设施配套,高品质生活暖民心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聚焦农村道路、通信设施、区域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推行污水处理规模化建设、一体化推进、专业化管理的模式,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应收尽收、管网应接必接。引导种植造价低、少病害、易管养的乡土适生树种。

    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供组织村民大会、村民议事、节庆典礼、习俗筵席、电影放映、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步配套建设村卫生室和老年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同时,在房前屋后、社区周边建设小广场、篮球场等活动场地;在社区周边设置“微菜园”,实现“一家一分田、吃菜不花钱”。

    设置“微菜园”

     

    强化产业支撑,高质量就业助民富

    一是做强特色产业。各县区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赣榆区实施“新农人”创业扶持计划,打造“电商社区”“农产品工场”,推动2000名入镇农民成功创业,人均增收3万多元。灌云县将农业经营与乡村旅游、生态观光、互联网直播等结合,强化乡村旅游,打造“梅园”“伊甸园”等知名景区;大力发展豆丹养殖业,豆丹养殖面积达13000亩,亩均经济效益8000元以上。东海县围绕双店镇花卉、黄川镇草莓、曲阳乡水晶等优势产业,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促进三产融合。东海县水晶社区等产居融合项目,通过园区就业创业、土地集中流转和规模经营等方式,农民人均年增收达2万多元。灌南县培育壮大食用菌、稻田综合种养、优质葡萄、淮山药等四大主导产业,直接带动农房项目周边3000名农民就近就业。

    生态农业园

    二是创新运营模式。开展村集体清产核资,并通过土地确权,将改善农户原有土地连同“四荒地”进行整合,由村集体一次性补足级差地租,与离社区较近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土地进行同等置换。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土地经营权试点,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三是强化就业指导。采取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方式组织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同时,组织学员到相关产业基地、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观摩学习,及时为学员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对有就业愿望的农民,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及企业用工需要,免费集中开展专业化、特色化就业技术培训。

    改善农户居家织鱼网

    强化改革创新,高效率治理促民和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坚持党组织与居民区建设同步设置、党建工作同步开展,打破原有组织关系隶属,单独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打造网格化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以网格化党建为抓手,构建“社区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推动党组织下沉到小区、延伸到农户。

    二是加强社区管理。推行“一委三会”治理模式,开发利用好“党员先锋岗”“能人示范岗”“为民志愿岗”“社会治安岗”和“公共服务岗”等职能作用,切实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决”。在物业管理上探索三年免费过渡,后续由村集体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的模式。建立完善物业长效管护筹资机制,聘请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优先从社区居民中招聘保洁、保安、维修等物业人员,实现长效运行。

    网格化管理

    三是建设乡风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文化广场等宣传平台,因地制宜设置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文化墙、善行义举榜等,发挥模范典型在文明实践中的引领作用。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谜、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制定社区村规民约,推行“院落自治”等“微自治”方式,及时解决群众的“微难题”“微矛盾”。

    乡村大舞台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