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芦山村小芦山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设计
    浏览次数:4226

    设计单位: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项目概况:

    小芦山坐落于黑林镇东部,是行政村芦山村的自然村。依偎大吴山之苍翠,拥揽水库之秀丽,小芦山村拥有着绝佳的山水格局,参差错落于山水间,田园里。在当地高效领导班子的积极推行下,规划设计完成后,小芦山的景观建筑深化设计与施工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如今崭新的小芦山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下,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绽放。小芦山景观方案及施工图设计分三部分:村口及入村主轴线核心区、村域巷道空间、滨水空间。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谨遵规划制定的“果香田园,朴芳山居”规划理念,围绕“朴芳山居”这一空间意向,打造果香飘逸,绿水相映的桃源山村形象。
     
    核心区总平 
     
    设计思路
    1、返璞归真的核心区
    核心区是村民日常交流互动的聚集平台,是村子悠悠历史与现代文化交融的载体,是展示村子整体印象的对外名片。设计师从村口的设计、到尾端的收笔,意图利用对视线通廊的景观打造,将村庄的历史及农耕风情娓娓道来,将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
     
    核心区以村口为伊始,以入村主干道及翻水站,水渠为轴,以道路尽头水塔为尾,连贯:入口雕塑、水利博物馆、村民活动中心、健身庭院、露天剧场等景观节点,形成展示村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村容风貌的景观序列。设计师通过对不同节点空间的梳理与组织,将该轴线核心区打造为乡村展示客厅。
     
    规划鸟瞰图
    (1)出尘——村口标识
    村口是承载感情记忆最多的地方,它目望村民日常的晨兴理荒秽,也迎接着他们的带月荷锄归,它见证着游子离家时的万般不舍,也目睹着家人深切的期盼与等待。无论是喜是悲,村口就像一位永生的老者,默默伫立着,望着村子的起落兴衰。
     
    没有曲径通幽的前奏,也没有豁然开朗的惊喜,小芦山村面前就是大面积的耕地,游人在大路上就可窥探山村的整个容貌。村口的水系在风水上,是村子财富的象征,它与来自上世纪象征小芦山村民战天斗地精神的翻水站共同组成了村子的标志。如何将这个形态标志延续且应用到村口的设计中,成为设计师首要思考的问题。
     
    方案中,村口标识造型与材质上都同翻水站遥相呼应,作为水利设施的延伸元素屹立于村口。考虑到村口设计应以简洁大气的空间形象为主,所以在绿化上采用大面积格桑花种植配合观赏性较强的乡土乔木,衬托村口“出尘而又入世”、质朴而又脱俗的田园图景。
     
    村口效果图 
    村口标识建设中 
    (2)寻古——水利博物馆
    水泵房位于翻水站南侧,它是记忆与荷载过去水利设施的老建筑。其屋顶高度与地面高度平齐,作为曾经水利设施重要的一环存在,时间在这座建筑中沉淀,斑驳的石墙、长满青苔的屋顶、倾歪的砖柱无不诉说着这栋建筑的年代久远。考虑到其历史的厚重及教育意义,设计师在对建筑本体加固改造的基础上,保留建筑表皮材质与色彩,以复原其最初面貌。为消除视觉上的高差,建筑后的岩壁以开花灌木进行掩映。顺势而下的石阶、沿阶而下的藤本蔷薇将引导村民及游客至功能复苏后的水利博物馆,感受过去的人们是如何通过智慧,灌溉这片田地。
    (3)相语——乡村展示区
    沿道路而上,过了水塘,就来到了以翻水站为中心而展开景观序列的村民活动中心。设计师通过对场地地形的梳理,广场的改造,绿化种植等方式,意图改变原有杂乱无序的空间,将历史人文要素融入到场地设计要素之中,以为村民提供日常交流、活动的场地。广场由毛石矮墙及绿化两部分围合而成,其特色分两部分。一方面为体现翻水站的历久弥新,广场硬质铺装采用自然片石头,以延续石材元素的应用。另一方面,广场周围绿化种植多利用观赏性较高的开花、色叶植被,以凸显村民活动中心热闹氛围。通过建筑与绿化的竖向围合,种植上的疏密对比,设计形成了旷奥收合的空间,满足不同群体对场地的使用需求。
     
    乡村展示区效果图
     
    (4)乐活——村民活动中心区
    村民活动中心区是以村民活动中心为主体重新塑造的活动空间,它包含健身庭院与露天广场两个部分。建筑是利用原有公共老建筑改造而成。场地空间设计利用原有地势的高差,巧妙地布置了下沉健身庭院与露天剧场。错落的台阶为村民日常停留休憩与观影行为提供便利,高起的灌渠一方面为垂直绿化提供场地,另一方面为观影幕布的挂设提供条件。灌渠绿化是轴线景观的一大亮点,为使空中水渠功能“重生”,增加垂直绿化成为设计师改造水渠的首选方式。其中绿化品种以开花类的紫藤、蔷薇为主,随着得时间的更迭,灌渠可形成随风灵动的花瀑景观。
     
    露天剧场效果图 
    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中 
     
    (5)归乡——水塔景观
    水塔是入村道路的终端景点,是点缀在村庄与田园的明珠。为充分利用这一废弃构筑物,设计师在方案构思上做了暖心的设计,希望将具有灯塔外形的水泥构筑物,改造成村民“归家的明灯”,诠释“归乡”、“家”的情怀,寓意着无论多晚,灯永远亮着等待着家人的回归。设计对现有水塔进行加高处理的同时加入LED显示屏,实时温度与湿度显示,由于灯塔地处高处,其特有的造型,现代与传统元素的对比反差,使其成为村庄内独特的景观元素,形成视觉焦点。
     
    水塔现状图
    水塔改造效果图
     
    2、乡土实用的巷道空间
    小芦山村内阡陌纵横,棋盘式格局较为明显。项目组多次实地考察,发现村内各条巷道宽窄不一,材质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类型的巷道,设计团队也进行了对应的设计打造。 由于小芦山村是一个经典的山村,村内山石随处可见,所以设计师对村内巷道的打造整体追求石材道路的效果;村前村后黑莓、桃树成片,村内也有多处果树点缀,因此,道路两侧的绿化空间设计主要打造以果树为主,辅以部分菜园、花池以及公共空间。
    考虑到村内道路以后属于车行道路,如果采用真实石材,石材表面凹凸不平,且铺设石材时难免石材之间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缝隙,不方便车行驶;车行多了以后,也会对石材造成磨损,无法保持原有的效果。因此,设计师选用压模混凝土技术,既保证了石材的效果,又提高了道路本身的质量。对于具体道路铺装纹样,设计采用多种不同纹样的压模混凝土相搭配,不同巷道采用不同搭配的铺装,简洁大气而不失自然纯朴。
     
    巷道现状图
    巷道设计图
    巷道建设中
     
    3、自然隐逸的滨水空间
    村庄西侧,有着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水域。良田环抱,碧翠围绕的环境孕育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隐逸的空间氛围。湖泊北侧与西侧现状为果树种植区,东侧为杨树林。长期以来湖泊成为阻隔村民与西侧果园间便捷互动的障碍。加强村庄与西侧果林的连通,营造生态宜人的滨水空间成为了设计师的首要任务。
    设计以保留原有场地乡土性、生态性为目标,通过对空间的梳理与节点的穿插来提高场地可参与性。对内打造村民日常交流活动的滨水空间,对外为游客的滨水观光生态采摘提供游憩观赏空间。为了避免设计对原生态的过多干扰,节点的布置根据水系形态,最佳观赏视角分析,散落穿插在绿林中,由滨水步道串起。在绿化设计中,原有大规模的杨树群被大量保留下来,只有在重要节点处,进行适当整理与补植,利用观赏性较高的乡土植被为场地增加色彩。原生绿林、湖泊、木栈道、草花、果林,形成了一副自然隐逸的世外桃源画卷。
     
    滨水区总平
    亲水平台效果图 
    芳郁桥效果图 
     
    设计特色
    (1)“朴芳山居”的意境表达
    “朴芳山居”重在“朴”字。小芦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纯朴的村容村貌。如何在利用现代技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品质的同时,能够保护与传承小芦山纯朴的乡村风貌,是这次设计重点探索的内容,设计师通过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当地乡土材料的利用。项目组对小芦山村的原始村貌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的围墙与建筑,都习惯用青色毛石砌筑。因此,在设计方案中,设计师将村内拆除下来的青毛石进行保留,并再利用到新建的矮墙墙体砌筑中去,使这些原本废弃的乡土材料获得新生。
    二是现代材料的巧妙运用。提升村民的生活空间,便于村民出行,是本项目的重要任务。项目调研发现,村内现状道路多为土路,而村民多用三轮车出行,运送农作物和工具。因此,道路硬化是这次巷道建设的重点。为了能够在满足基本通行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小芦山“朴”的特色,方案选用了压膜混凝土作为巷道硬化材料,通过不同图案的拼接,来模仿石板路、卵石路等具有乡土气息的道路材质。既满足道路承压强度要求,又尽可能的传承乡村的质朴特色。
     
    压膜混凝土材料 
    (2)在地设计与全程跟踪服务
    项目汲取了EPC建设模式的相关优势,实行在地设计与全程化跟踪服务。从场地调研开始,项目组客服困难,扎根于小芦山村,怀揣着匠心,用心感悟小芦山村的每一方土地,尽心、细致的设计每一处细节,努力展现小芦山村“朴芳山居”的乡土意境。在项目实施阶段,驻场设计师与地方政府、村民代表保持密切沟通,第一时间响应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在地设计与全程跟踪服务策略的实施,形成了设计师、地方政府、施工方、村民多方共建的良好局面,保证了设计方案的落地性与方案的精准实施。
     
    设计、施工方、地方政府、村民代表共同商讨实施方案 
     
    (3)三维航测技术的运用
    由于小芦山村的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现有的地形图资料并不能准确反映整个设计范围内的现状地形情况。为了增加设计的精细度,保证项目的可实施性,项目组运用了无人机三维航测技术,对设计范围内的地形与建筑进行航测,形成可视化三维模型,所有地形与建筑尺寸均可在模型中直接量取获得相关数据。作为人工场地调研的补充,该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场地调研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节约了人力成本,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维航测模型 
     
    实施效果
    起村口整体实施效果 

    村口标识实施效果 

    村民中心实施效果 
    民俗馆实施效果1 
    民俗馆实施效果2 
    村史馆实施效果1
    村史馆实施效果2
    村内道路实施效果1
    生态停车场实施效果1
    村内巷道实施效果1
    村内景观小品实施效果1
    村内景观小品实施效果2
    村内景观小品实施效果3
    村内景观小品实施效果4

    相关设计师
    给我留言 | 作品点评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