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寻古拾遗 | 2022-03-16 | 阅读量:3866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

    基本信息
    开弦弓村地处苏州吴江区七都镇,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东南岸,地处长江三角洲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全村面积4.5平方公里,由开弦弓、荷花湾、西草田、天字圩、四方圩5个自然村组成,常住人口2859人,主导产业为化纤纺织、羊毛衫编制和水产养殖,2019年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878元。因费孝通先生始于1936年的26访及对村庄观察与研究,持续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到访,该村被誉为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百科全书、农村调研的重要基地、世界观察中国农村的窗口。
     
    历史脉络
    开弦弓村,因村内东西流向的小清河与南北向的北塍港呈“弯弓搭箭”的形状,故而得名。据文物考证,距今5000年前良渚文化时期,村落所在地就有人居住繁衍。春秋时期,地处吴越交界的两国交战之地,旧称“吴越战村”。
    1920年代,费达生女士投入由江苏省立女子蚕桑学校校长郑辟疆倡导的“技术下乡”行动,在村中组织成立蚕业合作社,推广养蚕技术,创办我国农村第一家股份制乡村工业企业——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使开弦弓成为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
    1936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村中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其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博士学位论文,于1939年以《Peasant in 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之名正式出版。1986年,中文版《江村经济》出版后,“江村”就成为开弦弓村的学名。
    老丝厂(1936年摄,苏州市档案馆)
    世界观察中国农村的重要窗口
    费孝通的26访调查及影响
    1936年夏,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来到开弦弓村,凭借姐姐费达生在村中负责蚕丝业改革所积累的人脉关系,在村中展开了2个月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束后,在赴伦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马林斯基教授指导下,费孝通以开弦弓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完成了博士论文——“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其中系统反映了中国近代乡村生活的全貌。1939年正式出版定名为《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国的农民生活)在英国出版(后又以《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为名重印多次),成为人类社会学名著之一。费孝通先生也因此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从此,费孝通与江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36年—2002年的66年中,费孝通先生26次赴江村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留下了“重坊江村”“三访江村”“江村五十年”等学术成果,使开弦弓村成为国内外开展农村社会学跟踪时间最长、取得成果最多的实践基地和世界认识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
    《江村经济》中描绘的乡土中国
    《江村经济》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说明了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的关系,分析了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所在。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该书序言中写到,“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江村经济》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査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本书让我们引起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调查发现,水稻种植业是开弦弓村的经济支柱,90%以上的土地都用于种植水稻,76%的农户以农业为主要职业,50%以上的农民收入来源于种稻,每年平均产米18000蒲式耳,但仅半数多一点的粮食为农民自己消费。开弦弓村不仅产米,农民还种植麦子、油菜籽及各种蔬菜。同时,蚕丝业在整个地区非常普遍,在太湖周围的村庄里尤为发达,其中“辑里丝”仅产于开弦弓村周围方圆4英里的地带。开弦弓村及邻近地区的丝不仅在中国蚕丝出口额中占主要比重,也为所在的盛泽镇丝织工业提供原料。在丝织业衰退之前,盛泽的丝织业号称“日产万匹”。
     

    初访江村初访江村 十三访江村

    1984年美国社会学、人类学代表团等访问 1987年日本小城镇研究会代表团等访问 2011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代表访问

    空间格局
    相比于费孝通当年踏足之时,开弦弓村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三条水系从村中穿过,有着极高的空间识别度。可见的变化只是由于村民们一轮轮分家和致富后不断扩张的房屋体量与规模。1936年的江村人口为1458人,今日已增长到2882人,村庄的行政边界也经历了两轮调整。
     
     
    物质遗存
    因是人口密集的村庄,在发展中历史建筑保留较少,但仍从中觅得一丝《江村经济》中传统江南农民居住与生活的痕迹。现有民居建筑仍以灰白色调为主,较好地保持和延续了传统江南水乡的风貌特色,内部功能和布局伴随时代变迁不断优化完善。如今,开弦弓村的民居既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小楼,也有新世纪以来建成的崭新住房,一般有三层,门口有一个足够大的门厅,底层是客厅、厨房与餐厅,配备卫生间;二层和三层是主人家的卧室,卧室空间大而且配备套内卫生间。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满足大家族团聚时的空间需求,同时又能满足每一户小家庭的日常居住需求。
     
    上世纪30年代开弦弓典型房屋正面图—平面图
     
     
    建于民国时期的太湖清风苑
     
    建于1960年代的江村文化礼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弦弓村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着悠久的养蚕习俗、独具特色的岁时节庆习俗和饮食习惯,庙会文化十分发达。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节令食物以及民间娱乐活动。当地的传统习俗将喝茶称为吃茶,“客来吃茶”是村中人的待客之道,开弦弓有茶会习俗,也会根据不同时节和仪式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枵茶、多宝茶、熏豆茶供人食用。
     
     
    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开弦弓村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契机,在推动村庄发展振兴中,高度重视文化传承,擦亮“江村”金字招牌,相继建设了费孝通江村纪念馆、江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独有的社会学基因,打造各类研讨、访学等及村内公共活动载体。同时,正在加快推进打造聚集“太湖美食”的江村市集,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生态养殖、民宿与农家乐经营等方面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已经吸引以南大、复旦和浙大领衔的八所大学在开弦弓村成立“长三角社会学论坛”,每年在这里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在此基础上,“中国江村”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区域的地理标识品牌。苏州吴江区将“中国江村”文化品牌作为纽带,在38.52平方公里的示范区范围内,按照“研学旅行、美美江村”的主题定位,对区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联动发展生态农业、研学培训、旅游休闲等产业,大力创制作IP、LOGO等文化载体,推动形成展现江村特色的“研学游+农文旅”示范片区。目前,以长漾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为核心的“美美江村”乡村旅游线路,已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正积极联系对接上海青浦区和浙江嘉善县,探索构建跨界融合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乡村精品游线,力争早日建设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的乡村振兴典范。
     

    copyright © 2019-2025 主办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农房建设服务网 版权所有苏ICP备17066754号-2 技术支持: 光芒网络